来源:新财富杂志
这些在GDP百强榜上消失的南方城市,或因行*区划调整而七零八落,或因城市定位不清错失发展机遇,或因文化思想封闭而愈加隔绝,或因产业优势不再而默默无闻。
来源:搜狐城市(ID:sohucity)
作者:蓝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完成了一次南北方的转移。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工业重镇黯然失色,跌出全国前20;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异*突起,强力冲击头部城市格局。直到今年前三季度,全国GDP前20城中南方城市占了16席,前10城中更是独占9席,几乎霸屏。
在头部城市几乎被南方霸屏的同时,也有一些在百强榜上稳定占有一席之地的南方城市,经济却由盛转衰。进入新世纪以来,温州、绍兴、湖州、江门、湛江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名次下滑,荆州、揭阳、肇庆、桂林、汕头这些曾10年以上稳定排进全国百强的城市,更是直接被挤下了榜单。
这些在GDP百强榜上消失的南方城市,或因行*区划调整而七零八落,或因城市定位不清错失发展机遇,或因文化思想封闭而愈加隔绝,或因产业优势不再而默默无闻。总之,在南方头部城市异*突起的同时,它们退出了舞台中心。
01
诚信尽失、文化封闭
汕头揭阳错失大好机遇
在GDP百强榜上消失的南方城市中,汕头是跌落得最狠的城市。
在年之前,汕头GDP能排进全国前30,但在年汕头拆分为汕头、揭阳和潮州之后,其排名一下子跌到全国50名以外,年之后更是加速下滑,直到年跌出百强榜单。最近两年汕头虽然偶有上榜,但也只是在“门口”徘徊。分出去的揭阳在年之前还呈现上升趋势,进入新世纪也迅速下滑。
除了一路下跌的GDP排名以外,近20年汕头、揭阳的经济发展也每况愈下,GDP总值占全省比例越来越低,人均GDP远远落后全省,常住人口占比也越来越低,投资、消费、进出口占比几乎集体下滑。
可以看出,区划调整虽然使得汕头最初实力大跌,分出去的揭阳排名也不高,却不是它们跌出百强的主要原因。毕竟,潮汕地区有优越的地理条件,有汕头特区的*策加持,还有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潮商群体,维持在全国前百还是不难。然而,当地逃税骗税、自毁招牌的行为和独特的文化心理,最终使其陷入泥沼。
年,汕头、揭阳被曝出共和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系列骗税案。据不完全统计,在90年代后半段,汕头潮阳、揭阳普宁多户出口企业中,98%以上存在违法犯罪。两地共虚开增值税发票8.8万本,虚开税额亿元,涉嫌骗税42亿元。
这件系列骗税案,令潮汕、潮商的诚信尽失。全国共18个地区向所属企业发通知,提出不和潮汕做生意。潮汕地区的投资环境急剧恶化,大量企业在此时密集出走,留下一地鸡毛。以至于在中国加入WTO、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的那些年,潮汕地区却没能加入这场盛宴。
骗税案后,汕头实际利用外资数据经历了断崖式下滑,至今仍未有大幅好转。
另外,独特的潮汕文化与复杂的商业裙带关系,也使得汕头、揭阳的经济恢复更加艰难。
一方面,走出去的潮商虽然善做生意,却没兴趣回家乡投资兴业。
当地有企业家直言,因为要回乡挣家乡人的钱,乡情上总感觉说不过去,“李嘉诚回来也是捐钱做教育,建医院啊。”
另一方面,潮汕本地因为独特的语言文化和无形的排外意识,使得外来人很难融入。甚至在汕头一拆三之后,原本有着强烈文化认同感的潮汕揭三地也走向了各自为*、互相拉锯的道路,就连建个机场都经历了无数博弈,最后选择建在三市之中,到哪里都不方便。
同时,潮汕人根深蒂固的群体认同和宗族观念,也使得潮汕地区社会、*府和市场都充满着家族化和血缘化,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人情风、裙带关系猖獗,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种种原因之下,过去20年汕头、揭阳经济每况愈下,人口持续流出,再也不复当年风光。有不少观点认为,年的行*区划调整是潮汕衰落的起点,呼吁将三市再合并。
广东省民*厅也曾对此做出回复,称“将加强战略研究”。然而此举治标却难治本,想要补回这缺失的10多年,谈何容易。
02
城市定位不清、洪水无情侵袭
荆州经济由盛转衰
与汕头和揭阳类似的是,荆州也经历了大幅度的区划调整。改革开放后,荆州经历了三次“瘦身”:年,荆门从荆州划分出去,正式升级为地级市;年,天门、仙桃、潜江脱离荆州,成为省直管市,同年荆州与沙市合并称为荆沙市;年,钟祥市和京山县被划入荆门市,荆沙市改回荆州市。
荆州的衰落,就是从年开始的。在此之前,荆州(荆沙)GDP在全国能排进前50,年后便很快下滑到60名开外,进入新世纪又很快下滑到80名开外,直到年被挤出榜单。
这其中主要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就是荆州与沙市合二为一后城市定位一改再改,由“农业兴市”改为“旅游兴市”,最后又改为“工业兴市”,让荆州失去了曾经的轻工业优势。
合并之前的沙市作为当时的明星城市,拥有活力28、荆江热水瓶、鸳鸯牌床单等多家全国知名品牌,被誉为“小上海”。
但随着城市定位的调整和全国倒闭潮的来袭,众多知名企业陆续衰落或倒闭,荆州经济随之衰落。
另外一件大事,就是洪水。荆州南部市县本就饱受洪水侵袭,拥有荆江、洪湖两大分蓄洪区,面积占了全市的30%。年大洪水,荆州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洪水过后有不少当地工厂迁到外地,招商引资更是几乎停滞。
公安县招商局局长薛华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前县里出去招商,对方一听是分洪区,都不愿来。”最终还要靠*府写承诺函的方式促成企业落户,“承诺如果遇到分洪,损失由我们县*府来承担。”
同时,受制于分洪区的地理条件和*策要求,荆州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举步维艰。
途径荆州的首条铁路——汉宜铁路直到年才建成,至今仍是武汉铁路局客流量最大、车次最密集的线路。荆州下属县市,更是直到年才有了高速公路。
工业与交通都发展不起来,荆州经济衰落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失去了东部、北部大片的资源和经济腹地的荆州,被困在副中心宜昌与武汉“1+8”城市圈之间,逐渐形成了湖北的洼地。
在新世纪之初的10年,其GDP与消费总额占全省比例越来越低,人均GDP还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60%,常住人口占比更是持续下滑。
直到年,荆州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7.3:37.1:45.6,农业占比仍很高;城镇化率56.4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4.19个百分点;人口净流出超过80万,常住人口已连续5年下滑。
作为楚文化的核心城市,荆州由盛转衰,实在令人唏嘘。搞旅游、弱工业桂林肇庆后继无力
与荆州一样曾经调整城市定位、弱化工业的,还有著名的旅游城市桂林和肇庆。
同样,它们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中的占比也几乎是越来越低,其中桂林的人均GDP曾高于广西平均水平,但在最近的10年间又逐渐落后于全省。
桂林作为广西明星城市,知名度甚至曾超过省会南宁。它不仅有“甲天下”的绝美山水,也是国家老工业基地,生产过广西第一台电视机和收音机、中国第一台海用雷达、第一套光纤室外试验系统等等,电子工业和橡胶工业产值一度占了广西的2/3以上。
在-年,桂林GDP几乎都能排进全国百强(90-名之间)。但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是否发展工业”成了桂林从决策层到民间一直存在的较大争论。
为了保护漓江和蓝天碧水,桂林“壮士断腕”,主动拆除了一大批沿江工厂,限制市区工业发展,并将漓江流域工业向流域以外迁移。
因此,桂林的实体经济一度低于全国工业平均发展水平,城镇化建设明显后劲不足。更可惜的是,桂林的旅游发展也并不尽如人意。作为“初代网红”,年桂林的旅游收入只有亿元,在全国还排不进前20名。来桂林旅游的游客以45-65岁为主,几乎占了总游客数的一半,缺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如今,桂林的旅游业仍在吃老本,交通、住宿、餐饮、文创等配套产业均有待加强。肇庆也吃了同样的亏。90年代的肇庆不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肇庆饼干厂、广东仪表厂、肇庆机械厂等多家大企业。
年,省*府对肇庆的城市规划作出批复,要将肇庆建设为“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后又升格为“国际化旅游休闲之都”,众多工厂也就在定位调整与国企改革失败的浪潮中逐渐衰落。
然而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提升,肇庆的旅游业也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年旅游总收入仅有亿元,比桂林还惨得多。
如今,桂林和肇庆都加大了发展实体经济的力度。年,桂林作出了重振工业雄风的决策,设立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桂林)广西园,引进了华为、比亚迪、中兴等多家知名企业。肇庆则加快了融入珠三角的进程,先后设立高新区和鼎湖新区,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就像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工业和旅游业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如今桂林与肇庆的城市发展理念已转变,剩下的只看行动了。
参考资料:
[1]从特区到特困,汕揭潮三市合并能否拯救潮汕.搜狐城市
[2]粤东沉浮录:潮汕人的没落与复兴.21世纪经济报道
[3]荆州,你被谁抛弃?
[4]荆江分洪区发展之困:*府招商被迫先写赔偿承诺函.澎湃新闻
[5]“初代网红”桂林,老了.城市进化论
[6]从“山水甲天下”到“重振工业”广西桂林这笔经济账如何算?央广网
[7]肇庆旅游过去有多少辉煌,未来就有多少期待.彭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