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治病,是个不断学习悟道、探索实践、积累经验的漫长旅程,急不来亦缓不得。由于本人从小酷爱中医,虽资质浅薄,确有一颗对中医痴迷的心一直指引着我前行。一道走来,坎坎坷坷,有心得,有困惑,收获时如窗纸捅破,豁然开朗,困扰时,一筹莫展,度日如年!既而有幸结不断识了些许名老中医,怀揣着初生牛犊不耻下问的精神,相互交流、切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则可谓亦师亦友,亦师亦徒。机缘让我结识过三位高人,指点悟道之下医术突飞猛进,受益匪浅,然是吾治医三历程:一、附子的临床应运;二、脉学、舌象;三、方剂,方量,得到提升。并总结出《附子养生论》、《气阳学术》、《万病一虚》、《万病一*/炎》、《十分钟脉学》、《十分钟舌象》《十分钟诊断》等理论供大家参考。贴敷之道重在勇于探索,突破固有思维,从诊断上下功夫,经络上寻突破,方剂上谋求少而精,便能以最安全的方式达到意想不到之疗效。
郭老师处方善用扶阳之四逆辈,麻桂剂等;轻灵剂,荆防败*,银翘散等。而中药善用最温热及最寒凉的——即附子、麻桂、细辛、吴萸、栀豉三*之属。自拟“气阳流通方”,从本质而论:“让多余之火成为人体的保护神”。
国家公益项目:中医基层梦,春播在行动!透皮技术,特色医疗,利己利人,利国利民!接触到这样一个平台之后本人亦有机会能与天下更多更好的同行交流切磋,利用网络之便利扩展自己的眼界,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于是乎便自励做得更好,以最安全有效的方式取缔抗生素的滥用现状。总结归纳贴敷理论如下:没有无缘无故的感冒,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咳喘,外感,内伤所致也。没有说来就来的腹泻,也没有从天而降的鼻炎,外感,内伤所使然也。没有凭空捏造的咽炎,也没有莫名其妙的痛证,外感,内伤也。感冒:太阳受邪;咳喘:太阴受邪;腹泻:阳明受邪;鼻炎:太阴受邪;咽炎:太阴受邪;痛证:太阳受邪。以《伤寒论》,《温病条辨·三焦辨证》,《寒温统一论》,可相互印证。而个人见解透皮技术,应用“中庸之傻瓜模式”君臣佐使,已按班就位,临证无需再分,只需把握方量主从方式,八纲(除寒,热外)已在组方方义思路中,辨证只稍稍辨寒热,定主从法则,解决诊断难,突破辨证难的瓶颈,多发病就容易收到疗效了!
以“消肿止痛贴为载体的中医外治理法方药之理论,我总结了常见病,多发病病症及运用,望能使学中医,学西医的学子都敢直接用于临床,循证于方药,落实到中医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西医之有机之邪和无机之邪,结合中西医之理论:
春播行动“辩证要领”
辩证九小节:
1、鼻涕*是热,鼻涕清是寒、凉。
2、舌苔*是热,舌苔白是寒、凉。
3、舌苔*白相兼者,①有寒、热之分,宜寒热并用法,热多者加*连或桑白皮,用量稍大。寒多者加附子、桂枝或肉桂,用量稍大。②有润、燥之分,宜润燥、化湿、燥湿之法,三法合一。润燥药举例如百合、玄参、明*参。化湿药举例如厚朴、白豆蔻、藿香。燥湿药举例如*连、*芩、*柏。即寒+湿=寒湿,燥+热=燥热,湿+热=湿热,三法则合一,分清“孰轻孰重”是关键。
4、舌质红少苔兼*是阴虚将生热;舌质红少苔兼白而干是少津;舌质红少苔兼白而润是气不化津。
5、咳痰*是热,咳痰白稀是寒、凉。*白相兼,有寒、有热,痰*多用*连、桑白皮;痰白多用附子、桂枝,分清“孰轻孰重”是关键。
6、小便*是热,小便清、多是寒、凉。
7、大便干,有寒有热有津枯肠燥之别,当有热用大*、芒硝;当有寒用附子、肉桂;当津夜不足用玄参、火麻仁。
8、咽喉上颚瘀、暗、红是寒湿生热,用药举例:藿香正气胶囊/片,三仁汤,连朴饮。咽喉根部有条状血丝兼干者,是阴虚生热,用药举例:麦味地*丸,或以“用阳化阴法”。
9、星点舌/小星点舌,舌苔布有星点如天上星空,舌苔*白相兼而润。有寒有热有湿,三合一症,*连、附子、霍香胶囊,即:三类药联用。
附:
单一的鼻炎或咽炎大抵是虚证(个别体质属实证的除外)。鼻炎、咽炎连一体称谓“鼻咽炎”,大抵是虚证,(个别体质属实证的除外)。
感冒、咳喘、腹泻、鼻炎、咽炎,每一种病证,都可转化为主证,可转化为兼证,可转化为次证,临证当应变之。则效在其中。
每逢转季时,热加*连0.5g,寒加附子0.5g燥加玄参0.5g。
永远别忘概念性辨证:凡气阳一处不到便病/证/症(气阳不足);病从寒中来(伤寒概念);一切病证都是热所致(温病概念);临证需把握寒热并用,寒温同调,温热分治。
虚实并用,虚热同调,火热分治。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西医四诊:望触扣听,两相融合,宏微结合。
郭起俈.11.2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