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珩身穿防护服,参与夜间核酸检测。图片由陈伶俐提供
人物:
陈伶俐,41岁,荆门高新区·掇刀区白庙街道明月里社区副主任
周卫龙,43岁,退伍军人,荆门市金盾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城区押运分公司职工
周思珩,19岁,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大二学生
关系:一家三口
岗位: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
有这么一家人,妈妈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爸爸和儿子在妈妈所在的社区做志愿者,成为“后援团”。一家人互相鼓励,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受妈妈感召,儿子成为志愿者
8月6日凌晨5点,大学生志愿者周思珩结束了持续9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此时的他浑身被汗水湿透,已经累得一句话也不想说。可睡了2个小时,周思珩便又起了床,继续参与核酸检测志愿服务。
疫情防控期间,周思珩和爸爸周卫龙参与了妈妈陈伶俐所在的明月里社区全部3次核酸检测志愿服务。他还动员同学一起参与社区的防疫卡口值守,这一坚持就是近一个月。
做志愿者,周思珩是受一直在战疫一线的妈妈感召。疫情警报一拉响,陈伶俐便开始了连轴转,忙得连回家时间都没有,一回家也是倒头便睡,连饭都不想吃。看到妈妈这么辛苦,周思珩想给妈妈帮帮忙,听妈妈说明月里社区招志愿者,他第一时间报了名。等真正成为志愿者,周思珩才终于明白妈妈为什么回家后连饭都不想吃的原因。
在核酸检测志愿服务中,周思珩做的是信息录入,需要和医护人员一样穿防护服工作。夏天天气炎热,一穿上防护服,不到10分钟,周思珩的衣服便全部汗湿了。
“我一开始想放弃,但看到妈妈和其他一线防疫人员,我就给自己鼓劲,再坚持一会。”
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就连续工作了9个小时,周思珩直言很累,可一想到妈妈和其他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辛苦,他决定咬牙坚持,这一坚持就是近一个月。
不被理解,把委屈往肚里吞
做志愿者,周思珩从未想到过还会受委屈。作为家中的独子,他从小也没有吃过什么苦,这次的防疫志愿服务,让他经历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
8月22日,一位80多岁的老人找到防疫卡口,想请志愿者帮助买药。周思珩热情地接待了老人,在了解清楚需要买的药品后,他便开始寻找。受防疫管控,很多药店都没有开门,周思珩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找了4家药店,才找到了老人需要的药。把药交给老人后,过了没多长时间,老人的老伴找到卡口,称平时买的药是十几元钱,周思珩买的药是40多元,太贵了,要求退掉。周思珩并不知道药价,可任凭他怎么解释,老人就是不听,甚至还怀疑他多收了钱,最后,周思珩只得帮忙退药。
这件事让周思珩委屈地差点哭起来,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付出了这么多艰辛老人还不理解,甚至还怀疑他。
陈伶俐知道事情原委后,给周思珩讲了很多亲身经历过的故事,周思珩才明白了不能完全怪老人,自己也要反思:起初接待老人时,就要了解清楚老人平时在哪家药店买的,什么价。
参与抗疫,一家人自豪又骄傲
看到妻子和儿子都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周卫龙也加入到志愿者行列。
在每一次居民进行核酸检测时,周卫龙都冲在前面,提醒居民注意保持距离。小喇叭不够,他就一遍遍地喊话维持秩序;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就一步一步帮助他们完成注册;住户电话打不通,就采用迂回战术想方设法找到人……每次连续工作都不会低于6个小时。“说不累,那是假的。”接受晚报记者采访时,周卫龙这样坦言。
“我们一家三口好久没有同框了。”抗疫工作开展以来,周思珩和父母之间的话都变少了,不是不想交流,是三人每天到家后,都累到不想说话。
可是,周思珩很骄傲,“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站在了抗疫一线,为我们的家乡出了一份力,帮助大家共同抗疫,这个经历太宝贵了!”。
战疫感言:有大家的安全,才有小家的安全。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委屈都值得。
结束语
8月,面对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我市上下闻令而动、向疫而行,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众志成城,用坚守点亮了胜利的曙光,新增病例持续清零,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至此,“战疫一家人”系列报道也告一段落。
我们的故事中,一个个战疫家庭以小家守大家,义无反顾冲在“疫线”,谱写出一曲曲铿锵的战疫之歌,引起了读者的
荆门抗疫成果离不开无数家庭的付出,我们撷取的只是沧海一粟,愿大家从这浓厚炽烈的家国情怀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记者朱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