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灾害频生。
有一年瘟疫流行,名医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一路看见百姓啼饥号苦,因为严寒,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坏。
张仲景记挂百姓,下决心帮助他们。
回到家乡,张仲景让弟子搭棚支锅,以羊肉和祛寒药材为馅,包入面皮做成耳朵状的“药包”中,煮后分给百姓,此举救饥救病,一举两得。
这便是民间“祛寒娇耳汤”的传说,人们由此知道了饺子的来历。
乔叶《煮饺子千万不能破皮》,讲述的同样是关于饺子的故事。
一、饺子店
饺子店有很多,可眼前这一家与众不同。
晚上九点钟,早过了吃晚饭的时候,可看到这家饺子店的时候,她还是走了进去。
这家饺子店的名字,就叫“饺子店”。
初看这店名,让人不禁瞬间愣神。
可不咋的,这店名似乎取得也太随意太不讲究了吧?
往好的方面看,是很朴素很老实,往不好的方面看,店名不讲究,做的东西能讲究?
不对,人不可貌相,店也应该是同一个道理。
是好是坏,一探便知。
更何况,将店名不加任何修饰,连最庸常的“美味”“九里香”之类的都不使用,店家的朴素中,其实彰显的还有自信。
没错,就是自信,老实朴素的自信。
她走进店中。
店不大,二十平方米的样子。
几张木质桌椅,里面是凉菜柜,再后面是里间门和出餐口。
左右墙上,张贴着偌大的菜单,琳琅满目,全是饺子。
猪肉大葱、猪肉韭菜、猪肉酸菜、猪肉茄子……
单单是猪肉,就能无所不配,搭配出让人眼花缭乱的饺子馅。
还有牛肉类、羊肉类,以及各色素馅……
“选好了没有?吃啥呢?”
店主在凉菜台后面不失时机地问她。
头发花白,戴着一副眼镜。
乍眼看过去年龄不小,怎么也有六十出头了吧?
“再看看。”
“都好吃。”
“快打烊了吧?”
“只要有客,就不打烊,生意做的就是客,客来了打啥烊呢。”
二、饺子技
她最终点了一份荠菜猪肉水饺。
店主爽快“好嘞”,随即送过来一碗热气腾腾的东西。
原来是饺子汤。
“原汤化原食。”
“原食还没来呢。”
“不懂了吧?光知道原汤化原食,没听过原汤垫原食吧?先垫一下,吃完了再用汤化一下,胃就更得劲。”
这倒头一回听说,不过听上去还真是那么回事。
饺子汤垫没垫底不知道,有了这一碗汤,倒是实实在在打开了店主的话匣子。
话题当然围绕着饺子展开。
先说的是饺子馅,从春天野地新鲜的荠菜,到秋冬时候的白萝卜,还有如何处理肉馅,以及如何调配出好吃够味的三鲜馅,每一样都有说道。
原来饺子这平平常常的食物,里面竟有这么多的学问。
店主后面还给她介绍起了饺子皮的技巧,说放多少水,放多少面,让面醒多长时间,都非常有讲究。
说到和面,店主特别纠正了一个字眼儿——
有的人说是和面,和气的和,我觉得不对,就应该是活,把面粉弄活,不然它就是没有命,这个让人吃的命。
这让她耳目一新,和面知道,但从来还没有听谁说过“活面”呢。
不过,将原本静悄悄的面盘成有声有色的饺子皮,弹性十足,韧性十足,说它是“活面”,还真是形象生动。
店主后来甚至还介绍起了煮饺子,并且给她总结出两点:
一是得熟,二是不能破。
对此,店主说道:
千万不能破,就像人的精气神儿千万不能散。你说千山万水的,到了煮饺子的时候,饺子破了、漏了,馅儿进到了水里,饺子毁了,饺子汤也毁了,还吃个什么意思呢?可图个什么呢?
尾声
爱吃饺子,爱的不仅是美食,还有热腾腾的生活。
店主如此,她也如此。
店主的母亲如此,她的母亲同样如此。
母亲?
是的,店主最后讲述了他母亲的故事——
困难时候,家里实在没吃的,抹不开脸面的母亲让他出去借点粮食。
粮食借到了,竟然是一斤白面。
回到家时已是天黑时分,母亲问他想吃什么,他答想吃饺子。
那年月,饺子皮都是问题,谈饺子,哪来的饺子馅?
可母亲发了半天愣后,还是包出了圆鼓鼓的饺子。
吃饺子时,他发现每个饺子里,包的都是一股清水。
水怎么能包到饺子里呢?
原来店主母亲包的是雪疙瘩。
她终于明白对于煮饺子不能破皮这件事,店主为什么那么执着。
她也告知店主,她的母亲素来喜欢为她包饺子,还多次张罗着让她学。
母亲年老后,眼神渐渐不如从前,直到一点也看不见东西。
为了让母亲还能在饺子上亲力亲为,她就做好一切预备工作,让母亲只负责包。
纵然如此,看不见的母亲包出来的饺子还常常都是破的。
她就一个一个修正,煮熟后把好的饺子挑给母亲吃,然后和父亲一边吃烂饺子。
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
是的,破了皮的饺子,也是好吃的。
“你要真说好吃,我也没办法。”
店主宽容地朝她笑笑,一点没有和她争的意思。
有谁知道,不管是破了的饺子皮,还是没破的饺子皮,承载的都是一样厚重的母爱呢。
生活,之所以永远热气腾腾,不正因为这人间有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