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脆可口的萝卜、豇豆、黄瓜……仅凭这串名字,是不是已经让你垂涎三尺了?
提到“泡菜”,这门结合了时间与温度的独特艺术,在咱们中国处处可见。想想湖南的酸辣萝卜老鸭汤、川渝地区口味独特的酸豆角肉末,当然了,还有那见证了东北人民厚爱的一大宝藏——酸菜。一到秋天,小区楼下就会堆满一车车新鲜的白菜。待到它们在秋风中皮干叶黄之后,居民们就把这些白菜塞进自家的泡菜罐,加上重石压紧,一段时间后,就变成了那冬季餐桌上的酸菜系列好菜,比如酸菜白肉、酸菜粉条还有老火的酸菜火锅……
不过,近些年来泡菜的好坏议论颇多,令人摸不着头脑——有人担心泡菜里的亚硝酸盐会不会致癌,也有人认为泡菜里的乳酸菌是对身体有益的益生菌,由此认为泡菜是健康食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儿我们就得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
泡菜究竟是如何来的呢?
虽说不同地区的泡菜制作方法各有千秋,但归根到底,步骤基本相似:就是将蔬菜塞进一个能封口的大瓶或者罐子里,加入足够的盐水覆盖蔬菜,然后封紧,靠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分解食物中的糖分,最后形成酸味。
好吃的泡菜必须具备三大特点——要“鲜”、要“酸”、还得“脆”。
咱们人喜欢的味道里,鲜味绝对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名。食物里的鲜味来源于多种呈味氨基酸,比如谷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和酪氨酸等。无论是肉类的美妙、还是蘑菇的独特味道,都离不开这些氨基酸。平日里我们炒菜时撒的味精、鸡精等等增鲜调味品,其实都离不开这几种氨基酸,比如味精的关键成分就是谷氨酸钠。
由乳酸菌引领的泡菜发酵过程,不仅能让泡菜味道足,而且还能催生出一大堆让人垂涎的呈鲜氨基酸。实际上,研究显示,无论是川味的泡菜、赣味的咸菜还是东北的酸菜,在发酵的蔬菜里都能检测到谷氨酸、苯丙氨酸这类氨基酸的身影。虽然发酵菜中氨基酸的类型和含量可能随发酵时长而有所变化,但这些鲜味成分的确是泡菜鲜美的秘密武器。
乳酸菌的发酵还会产生宜人的有机酸,这种酸味给人的感觉比醋更柔和、更带有风味,这都得益于发酵过程中不断演化的醇类和酯类化合物。
至于“脆”,它其实不算是一种味道,而是指的一种人们喜爱的口感。对“脆”的喜好,不仅源于对新鲜度的追求——脆的水果和蔬菜一般都意味着水分足、产地直发;还有一部分来自对烹饪过程中那种酥脆感的向往。而泡菜之所以能在诸多腌制菜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它那独一无二的脆爽。泡菜“脆感”不仅与蔬菜的新鲜程度有关,腌制时长、温度和罐中的pH值也都是影响因素。所以制作泡菜虽看似简单,但对新手来说挑战还是不小。只有那些经验丰富的高手,才能腌出那酸酸脆脆、美味难挡的泡菜。
不过,这几年因为健康观念的改变,人们对泡菜由当初的"馋嘴福音"变成了"致癌、高盐、不健康"的代名词,到底泡菜还能不能吃呢?
确实,和新鲜蔬菜比起来,泡菜在营养和健康方面肯定是有所不及。腌制过程会导致蔬菜中的维生素大量流失,再加上泡菜制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大量盐分,长期大量食用泡菜的确可能增加高血压的风险。再者,高盐饮食也是导致胃癌的风险因素之一。
然而,泡菜以高盐带来的危害也取决于食用的量和频次。适量控制食用泡菜,同样能有效降低高盐的负面影响。
另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是泡菜中的亚硝酸盐。蔬菜在腌制过程中,会将其中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这些亚硝酸盐在胃中进一步转换成可能致癌的亚硝胺。
虽然有致癌的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泡菜就完全不能吃。研究表明,腌制时间的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通常情况下,腌制一段时间后的泡菜中亚硝酸盐水平会降至安全标准内,所以合理安排腌制周期可以有效避免亚硝酸盐的危害。
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经过一个月以上腌制的传统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常常较低,通常低于国家安全标准,适量食用更有保障。相比之下,一夜渍和洗澡泡菜的腌制时间较短,亚硝酸盐不充分生成,并且低温储存以及酒精的加入也有助于抑制不良菌株,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不过,建议这类泡菜在2~3天内食用完毕,避免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在盐分含量方面,尽管一夜渍和洗澡泡菜腌制快速,但其盐分含量并不一定比传统泡菜低。快速腌制往往需要大量盐水“杀”菜和加糖以增风味,因此大量食用仍然可能对血压和血糖产生不良影响。
综合来看,无论是传统泡菜还是快速泡菜,只要注重腌制过程的卫生,掌握腌制时间,它们都是安全美味的选择。但不论是哪一种,重要的是控制摄入量,不应过量食用,以免影响健康。偶尔品尝,作为餐桌上的小菜或调剂,可能是更理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