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一座没有"海"的海绵城市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多个省份出现暴雨,“城市看海”的现象一再上演。有调查显示,我国近年来发生三次以上洪涝的城市就有137个。
随着城市洪涝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正在以建设海绵城市来积极应对。但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需要科学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热岛效应
今年6月,江苏南京遭遇三次明显降雨过程,多所大学成了“河海大学”。同一时间,在上海,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学生们也在积水中划船抓鱼,有人形容上海很多大学真的变成了“知识的海洋”。
“南方十余轮降水主要和厄尔尼诺有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告诉,根据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的天气气候变化规律,在厄尔尼诺次年,我国雨带主要维持在长江和长江以南的地区,北方地区总体偏旱。
“从气候资料来看,我国极端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增加,城市降水的突发性增强,使城市常常防不胜防,给暴雨预报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丁一汇说。
近年来我国超级城市不断扩展,其结果就是形成“雨岛”,即城区强降水,而城区之外雨很小。
但更主要的一点,是这些年我国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城市设计理念的偏差,违背了内涝发生规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研究员严登华介绍,近些年城市普遍地面硬化,加剧了内涝。他解释说,城市有热岛效应,在城市上空形成暴雨,暴雨下来以后,水从天上到地上,再进到地下,进到河湖里。如果在自然条件下,下十个单位的水,留在地表也就两个单位的水,但目前,下十个单位的水不,能在城市中留下八个单位甚至更多的水。
“另外,城市建设过程中道路、建筑物切割成小单元,这也是形成内涝的原因。”严登华说,很多城市建设下跨式立交桥,水很容易积蓄在这个地方,北京的内涝就大部分集中在规模较大的立交桥下。
“过去,我国在城市内涝治理过程中,主要是强调‘排’,但怎么能够把水蓄积起来,为我所用,考虑得很少。”严登华举例说,国外注重绿地建设跟城市硬化地面建设的配比,很多城市绿地往往有一个涝水、储水系统,要求地面应该比绿地高,但是在北京街上会发现地面比绿地要低,所以容易形成路面积水,甚至在一些小区里也同样会出现积水情况。
严登华说,尽管近年来,我国各地在城市排涝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因为暴雨事件有随机性和极端性,排涝工程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化进程中对内涝治理规模的需求。
海绵城市应因城而异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告诉,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在我国很早就提出来了。目前正在组织海绵城市试点。
所谓“海绵城市”,形象的比喻是把城市建设得像一块海绵,在下大雨的时候,能下渗、能滞留、能蓄存、能净化水。在没有降雨的时候可以把水放出来,可用可排。
张建云介绍,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城市防洪防涝标准明显提高,减少洪涝的灾害;二是提高城市水资源的保障能力;三是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
2014年底,建设部、财*部、水利部等有关部委组织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和试点建设,130多个城市申请海绵城市的建设。通过多轮审查答辩,最后有16个城市列入海绵城市试点。
国家对试点的直辖市分三年每年投资6亿元,在省会城市分三年每年投资5亿元,一般城市分三年每年投资4亿元。
严登华认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因城而异。比如,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武汉在长江边上还会发生内涝。实际上,武汉的江堤比这个城市的地面要高,短期内的大量积水是排不出去的。
“武汉是一个多湖区域,在未来海绵城市设计中,应当把水与湖、江、地表联动关系合理构建起来,合理利用现有的储水空间,并构建起相应的储水空间。”严登华说,另外,在城市建成区范围,排水标准需要进一步提高,保证管水畅通。
张建云认为,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应尽可能做到“低影响开发”,比如,在停车场铺设能快速下渗的砖,保持一定的绿地,从源头减少径流量的产生。
修订城市排水除涝标准
不过,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有专家认为不可乐观,担心资金投入可能“打水漂”。
对此,张建云表示:“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的艰巨性要有充分认识,但是也要充满信心。”他介绍,北京、南京等很多城市都在进行雨洪分流,加大城市的渗蓄功能。
张建云说,除了硬件设施外,还应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包括全面的立体暴雨和洪涝信息的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科学调度和应对等。
严登华认为,从城市内涝治理来说,既要看城市内部的问题,也要看所在区域,或所在流域的洪水特性、降雨特性以及河流水的特性。
张建云告诉,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城市排水除涝标准进行修订,要求500万人以上的大型城市,中心城区排水标准要达到50年一遇。
7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这还是在一些大城市。”李克强说,“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我们的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加快这方面的建设,很有必要。”
上述常务会议确定,在全国开展一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示范。
近日,美国费城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在环保业界盛传。有环保专家介绍,费城市在2011年制定了全市性低冲击开发的总体计划,包括改善河流水质、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升级、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公众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建立河流生态走廊、保护和修复水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综合性内容。
该计划将投资16亿美元用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3.45亿美元用于增加传统排水设施,投资4.2亿美元用于绿色雨水设施的适应性管理。目前该计划已经取得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