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张葆仁(又名张静初),东宝区子陵铺镇联心村人,出生于年,中共党员。年编辑出版进步刊物,受到国民党通缉。年潜回家乡创办私立立达学校。在中共鄂西特委直接领导下,学校成为宣传抗日救国、培养革命干部的阵地。年6月23日,张葆仁被特务逮捕,后关押在恩施清水塘看守所,年10月29日病逝于狱中。年,省人民政府追认张葆仁为革命烈士。
5月17日,车辆在东宝区子陵铺镇联心村山林间穿行。村子里的村民正忙着田里的农活,农田边上的山林里郁郁葱葱,山花如童子面一般艳艳向阳……好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
“如今,父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只是他……”79岁的老人张绍锐在车上含着泪说。“在我出生前一个月,父亲就牺牲了,我没有见过他老人家,但母亲和长辈们给我讲了很多父亲的故事……”
张绍锐的父亲叫张葆仁,年出生。张葆仁的大哥张葆诚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回家闲住;二哥叫张葆善。兄弟三人虽已分住,但在当地都是有名气的乡绅。
年,张葆仁在荆门龙泉中学读书时,就担任校刊《学潮》的编辑,宣传人人平等、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在那个时候,进步的种子就已种在了他的心间。
年,张葆仁考入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即武汉大学前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编辑出版进步刊物。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张葆仁因隐蔽在汉阳一条小木船里幸而脱险,但受到国民党通缉。年,他潜回家乡,与共产党人李廷壁、吴执夫等秘密组织农民协会、搜集枪支,支持高家畈农民暴动。年,创办私立立达学校,自任校长,捐资银元元,献田30亩,作为办学资金。在中共鄂西特委直接领导下,学校成为宣传抗日救国、培养革命干部的阵地。先后有共产党员张芳松(女)、黄柏青、柳之一、马仲凡、周芳琳到校任教并协助工作,还邀请共产党人刘真、叶云、李运程来校演讲。学校购置有《新华日报》《列宁传》《铁流》《敌后抗日故事丛书》等多种进步书报供学生阅读。年,学校附设初中班。
年6月,荆门沦陷,他将部分高年级学生,有的送往新四军北山支队,有的送往共产党创办的鄂北谷城茨河被服厂,为革命培养输送干部20多人。
荆门沦陷后,张葆仁带着家人逃难到栗溪。此处有个名为百子堂的私塾学堂,张葆仁认为百子堂在山区,便于隐蔽,有利于开展地下活动,在当地进步人士刘文轩的资助下,将中共地下党设在子陵铺镇南桥立达学校联络站迁至栗溪,百子堂便成为了中共鄂西北地区地下党联络中心。
年6月23日中午,突然4个荷枪实弹的特务闯进张葆仁家里,开始翻箱倒柜,很快屋子里一片狼藉。由于张葆仁不在家,怀有身孕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吓得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在特务们要离开时,张葆仁回到家里,特务们一拥而上,用绳子将张葆仁捆了起来,就要带走。这时,张葆仁平静地对妻子说:“你不用记挂我,一定要把孩子拉扯成人……”
妻子哭喊着将张葆仁抱得死死的,特务将妻子推开了,她又扑上去……一路纠缠、追赶,到了村里的一口堰塘旁,一个特务一拳狠狠砸在张葆仁妻子的头上,妻子晕倒在地。
不知过了多久,张葆仁妻子醒了过来,可哪里还有张葆仁的身影。
转眼间,到了年11月的一天。一位名叫王炎的人,找到了张葆仁的妻子。王炎也是荆门人,与张葆仁相熟。他告诉张葆仁妻子说,他和张葆仁都被关押在恩施清水塘看守所。张葆仁于10月29日病逝在看守所里,后来在看守的监管下,王炎将张葆仁安葬在距清水塘看守所不远的一个山脚下。张葆仁在临死前曾托王炎将他的消息告诉家人。王炎一被释放,就连忙带信回来了。
爱人已逝,但仇恨的种子深种在张葆仁妻子心里,她的家继续是北山游击队的联络点。张绍锐说:“在我模糊的记忆里,先后四次见到这样的场景:家里来了一个骑马的人,他将马拴在前面的厅屋里,然后和等在这里的人聚在一起小声讨论什么,等我醒来,他们都已离开。后来我才知道,那个骑马的人就是叶云。”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绍锐曾在东宝区一位民政干部陪伴下,到恩施想找回父亲的遗骸。一路走来,山高路险,他想像着父亲当时从荆门到恩施所受的苦难,禁不住一次次流泪。在恩施,他们走访知情人,历时一个多星期,但一无所获,最终无功而返。
一路追寻,车已到联心村立达学校旧址,青山掩映下,张绍锐老人立在这里的一块墓碑,无声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记者高先勇特约记者刘洋通讯员吴晓霞)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