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一周,但“”曝出的老坛酸菜事件仍旧闹得沸沸扬扬,争议不断。老坛酸菜从正经的酸辣爽口美味变成“土坑酸菜”之后,不仅有不少网友站出来谴责:“酸菜竟成了脚尖上的酸菜”,“足时发酵,确实足了”,这一事件几乎还可以说是引起了食品业内“半边天”的震荡!
正如大家所能想到的那样,“土坑酸菜”很可能直接被用于我们常吃的方便面、酸菜鱼里面,切实关切到每一个人的消费权益和生产安全。舆论哗然之下,不少人在吐槽之外更多的是表示不敢再吃相关的食品了。尽管自3月15号后,多家与被曝光企业有合作的方便面企业、酸菜鱼餐饮品牌等先后发布道歉信,并表示将下架现有商品,或是封存现有的酸菜原料;而表示没有与相关酸菜生产企业合作的品牌也是纷纷亮出自家的老坛酸菜图片,或是发布食品安全检测报告,更有企业表示愿意邀请人到酸菜加工厂参观等等,力求自证清白。但现实是,消费者的信任一旦破碎,实则很难修复。而换个角度来看,随着消费者信任度大打折扣,更深层的影响其实可能不仅仅是商品购买力下降,而是给大家留下一些负面的固化印象,比如酸菜竟然是这样做的,甚至可能由此及彼,认为其他酱腌菜类食品也是差不多的加工过程,再下一级的食品生产也会受到质疑。一个很生动的案例是,在大家认为老坛酸菜方便面“塌房”的时候,已经有网友发出“螺蛳粉有没有问题”的疑问,这也足以看到“土坛酸菜”事件的威力之大。但实际上,包括酸菜在内的酱腌菜其实已经形成一个亿规模的大市场,不少酱菜腌制已经从小作坊手工制作、三无制作,一步步变成了规模化的工厂加工。我们常常说不要以偏概全,在看到“土坛酸菜”这样的反面案例的同时,我们不妨也来看一看一些正面例子。我们前段时间就曾经提到过,涪陵榨菜早在年就已经建成了年产1.6万吨的榨菜智能化生产车间,从进料、清洗、脱盐、拌料、调味、杀菌、包装、物流等各个关键环节基本实现全线智能化操作,早在当年该企业生产车间的传统工艺制作占比仅有一个百分点左右。除此之外,在一些中小微规模的酱腌菜生产企业中,转型升级也在同步进行中。在以手工制作为主的酱腌菜生产过程中,调味、拌料、清洗、包装等环节开始逐步视产能需求而定,或以人工操作,或引入蔬菜清洗设备、杀菌设备、搅拌设备、包装机械进行了“机器代人”的替换。这样一来,业内对加工环境的“脏乱差”管理、以及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正在变得更加深刻。当然了,各行各业在快速发展中存在产品质量安全参差不齐的情况或许难以避免,我们作为消费者也很难确定各个食品生产企业的加工流程是不是规范、品质是不是过关。这时候市场监管部门等监督主体显然还是要扛起肩上的重任,为我们把好食品质量关、安全关。更重要的是,相关生产企业还是要有底线思维和长远眼光,对于这类事件的惩治力度也要加大,让“法无禁止皆可为”不再成为钻空子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