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会”曝光名单中,“土坑”酸菜、变味的粉条直指食品质量安全痛点,令人揪心不已。不仅酸菜因为同中下游的方便面食品企业、餐饮企业有直接关联而受到热议,红薯粉条作为不少家庭会囤积的一类粮食,难免也让人大呼“红薯粉条都造假好无语”。而当红薯粉条造假被相关企业负责人称为业内常态时,局势到底该如何扭转呢?
利益熏心,变了味的红薯粉条长期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山东龙口、江苏苏北、安徽阜阳、河南禹州等为代表的红薯粉条产区,其中尤以禹州红薯粉条更为人们所知,然而,在此次“”中被曝光的“变味的粉条”却也来自禹州,这无疑是给广大消费者当头一棒。据悉,所谓的红薯粉条变味是因为有厂家采用木薯淀粉配合玉米淀粉进行调配加工,得出与红薯粉条外形相似、口感难辨的产品。更过分的是号称生产红薯粉条的加工车间几乎找不到一袋红薯淀粉,还有负责人表示当地红薯粉条加工几乎都是这样操作的。细究厂家用木薯淀粉代替红薯淀粉的原因,答案指向的是原料价格。据了解,每斤红薯淀粉价格为4元,但等量的木薯淀粉只需要1.8元,降成本、提收入的“空子”由此诞生,产品的营养价值差异如何当然并不在厂家的考虑范围内......虽然事后相关产品已被叫停生产和下架,但如此情况又何谈消费者权益呢?面向这一系列侵害消费者权益、触及个人身体健康的事件,我们在一直以来都呼吁食品行业发展过程中业内要加强自律、市场要加强监管的基础上,不得不承认,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提高惩治力度始终是关键所在。雪上加霜,脏乱差的加工环境除此之外,在此次披露的红薯粉条事件中,其实还有一个要点被忽略——简陋的生产场所中加工粉条的机器布满污渍。当本就不合规的粉条叠加脏乱差的生产环境,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其实随着我国基本已经形成一些相对稳定的红薯粉条产区,以其作为优势产业来发展,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在近年来国家层面对农业三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