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美食,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就详细记载了腌菜的腌制方法,可见其悠久的历史底蕴。
酸菜是一种发酵菜,传统做法是采用陶瓷缸发酵,成品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坛酸菜”。陶瓷缸发酵具有温度低,发酵时间长的特点,经过二次发酵后酸菜的口感更加入味,堪称酸菜中的精品。
曝光“土坑酸菜”
传统的老坛酸菜制作周期更长,占用空间大,发酵容器数量较多,给量化生产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特别是在秋冬两季,酸菜发酵的能耗变大,这就导致生产成本抬升,产品的质量也不容易保持稳定。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国内的正规厂家主要从缩短腌制时间、改进发酵容器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研制出以乳酸菌为主的发酵剂,有效缩短了发酵周期,同时还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另一方面,在工厂车间内建设标准化的腌制池,内部容积更大,可以统一发酵,既提高了产量,又使得风味和品质更加均一、稳定。
然而,有些厂商却唯利是图,真实的生产内幕令人震惊。今年央视曝光了湖南华容县“土坑酸菜”的制作方法:工人穿着拖鞋踩在酸菜上,有人一边干活一边抽烟,烟蒂直接丢弃在酸菜上,完全无视食品卫生。而这些酸菜,有相当一部分都被插旗菜业收购,最终进入了消费者面前的老坛酸菜包。
除了“不卫生”之外,土坑酸菜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防腐剂严重超标。脱氢乙酸钠,护色剂等添加剂超标严重,在夏季高温时期,防腐剂可超标2~10倍。
无二次发酵过程。正宗的统一老坛均采用“老卤水”二次发酵,酸菜口感更绵长,而土坑酸菜生产周期短,显然不符合正宗“老坛酸菜”的加工标准。
加工过程“双标”。湖南插旗菜业工厂内有个高标准的腌制池,可以自行腌制高质量的酸菜,但这一部分酸菜不供应国内,而是用于出口。至于老坛酸菜包里的酸菜,则来自于廉价的土坑酸菜,利益受损的终究是国内的消费者。
同样都是酸菜,为什么用两套不同的卫生标准和生产方式呢?
湖南插旗菜业某经理回应:“就是国内的产品,你到了消费者手里面,里面有一点树叶,有一点纤维,顶多罚你~元,这个如果到国外去了,至少是罚10万元。”
正宗老坛酸菜怎么做?
老坛酸菜是国内的传统酸菜制品,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对其做出明确的定义。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方便面蔬菜包中的老坛酸菜属于先腌后泡的类型,并且选用的原料是芥菜(下文中的老坛酸菜特指这种)。
芥菜是十字花科植物,每年3~5月开花,5~6月结果,植株叶片发达,高度30~cm。我国拥有丰富的芥菜品种,共分为根、茎、叶、薹4个大类共16个变种,栽培面积超过万公顷,年产量达万吨以上。其中,用于加工的芥菜就有万吨,产值超过亿元。
传统的酸菜腌制以小作坊加工为主,分为自然发酵和卤水发酵两种,制作方法也是非常简单,3步就可完成。
1,把芥菜洗干净,悬挂晾晒,直至叶片皱缩(注意要保留一定的水分)。
2,对晾好的叶片进行切分处理,分批加入适量的食盐。加入方法是从底层开始,一层菜叶一层盐,从低到高食盐量逐渐增加,这种加盐方式可促使盐分被菜叶充分吸收。
3,封盖,在陶瓷罐内完成厌氧发酵。芥菜自身携带有益生菌,经过三个月的脱水上味后,酸菜逐渐入味。有些厂商为提高产量,采用大型的腌菜池或者“土坑”密封腌制,这显然不属于传统做法,成品也不能称之为老坛酸菜。
国内有些厂家还利用卤水进行二次发酵。“卤水”是上一批芥菜发酵后留在坛中的盐溶液,一次循环使用一个月以上的叫“老卤水”,含有丰富的益生菌。统一牌老坛酸菜就曾多次发文指出:自家的老坛酸菜就是利用“老卤水”二次发酵生产的,口感更加鲜美,酸味更加绵长。
腌制老坛酸菜为什么非要选用芥菜?
国内的叶菜类蔬菜品种繁多,如卷心菜、芹菜、青菜、紫甘蓝、菠菜、油麦菜等等。可供选择的品种那么多,为啥老坛酸菜所采用的原材料非得是芥菜呢?
首先是和产地有关。芥菜广泛分布在长江以南,四川、贵州、湖南等省份产量很高,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四川省四大腌菜中的冬菜、榨菜、芽菜、大头菜都是用芥菜制成,酸菜加工厂靠近芥菜产地,区位优势明显。
其次是风味独特。和其他蔬菜不同,芥菜在腌制发酵后会产生特殊的辛辣味,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欢迎。其他的芸薹蔬菜因含有2-烯丙基硫苷,降解后会产生苦味,发酵口感不佳,这也是选用芥菜的一个重要原因。
酸菜和榨菜有什么区别?
和酸菜一样,榨菜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开胃小菜。国内榨菜的产地主要集中在重庆涪陵和浙江余姚,因此榨菜可分为涪式榨菜和浙式榨菜两种。根据行业标准GH/T-,这两种榨菜都经过脱水,腌制,压榨等工艺制成,涪式榨菜是风干脱水,浙式榨菜则是用盐脱水,因此在工艺上有所不同。
酸菜和榨菜又有啥区别?
在加工原料上,榨菜选用的品种是茎用芥菜(青菜头),茎部膨大肿胀,其特点是质地脆嫩,含水量多。酸菜的原料则多采用叶用芥菜,九头芥、猪血芥、豆腐皮芥、雪里蕻等都属于叶用芥菜。
在加工工艺上,榨菜属于盐渍菜,口感上咸而不酸,经过盐腌后直接熟成;酸菜则属于发酵菜,蔬菜中的糖类物质被厌氧菌分解成乳酸等产物,因此风味上既咸又酸,以酸为主。
当然,酸菜和榨菜也有共同点:两者都是我国的地方名菜,均分布在长江流域,有很强的南方特色。
榨菜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庆市和浙江省余姚市,这两地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种植面积,彼此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近年来,湖南省常德市的榨菜产业也在快速崛起,年加工量超过35万吨,紧跟“中国榨菜之乡”涪陵。
酸菜的产地范围更广,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北两大区域。四川酸菜、贵州酸菜、东北酸菜以及云南的富源酸菜都是国内酸菜中的佼佼者,每个省份的酸菜都有各自的独特风味,在加工方式上也极具地方特色。
如何保证酸菜的品质?
“食品安全大如天”,要保证酸菜类食品的品质,有必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生产企业要提高生产标准,依法查验供货者的产品合格证明,严格把控卫生质量,保质保量完成生产工序。
二是要完善国家标准,对食品的各项成分指标划定“基础红线”,同时要加强监管与抽查力度,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我们以插旗菜业为例。该企业在回收“土坑酸菜”时主要检测酸度、水分、脆度等指标,而对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指标不做检测;在生产过程中,各种防腐剂也不按照规定量添加,超标问题十分严重。该企业固然有生产、质检不达标的漏洞,这背后反映出的“标准缺失”问题也同样值得深思。
对于不良食品厂家,只有设定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才能真正地把食品安全落到实处。
关于酸菜,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国家标准,只有地方标准可供借鉴,比如吉林省地方标准:DBS22/-《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酸菜》。
该标准对酸菜产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物、添加剂、亚硝酸盐、重金属等均做出了严格限定,在色泽、气味、组织形态、杂质等方面也有明确要求,为各大生产厂家提供了“最低门槛”,值得借鉴推广。
要注意的是,该标准在应用范围上有其局限性——只适合新鲜白菜和结球甘蓝这两种酸菜制品,这其实是东北酸菜的范畴。
本标准适用于新鲜白菜或结球甘蓝经挑选、修整或烫漂、冷却等工艺后,放入清洗干净的发酵容器中,添加食盐、水等辅料,经封闭、腌制、发酵后制成的具有一定酸味和香气的蔬菜制品。
所以,这套标准还不能直接用来评价南方老坛酸菜的品质,但至少为酸菜行业的质量管理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四川酸菜、贵州酸菜、云南富源酸菜也应及时跟上,健全食品安全评价体系,为消费者织密防护网。
对于土坑酸菜事件,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