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丝路青年系列访谈和传播·“电”亮信仰之光践行青春使命
作者
《中华儿女》记者赵汉琪
编辑
王碧清
年的武汉,带给我们感动的人有很多,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培训部经理王兆晖就是其中一个。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兆晖运送营养品物资至武汉新荣养老院
作为一名志愿者,在抗疫战场上,他无私无畏地传递爱与温暖;作为一名*员,在战疫第一线,他用行动擦亮*徽。在后疫情时期,他继续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和*员奉献精神,搭建*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他始终牢记“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立足本职工作,发挥专长、守正创新,努力践行新时代国网青年的职责使命。
机会与挑战并存
王兆晖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父母分别来自河南和云南,他在武汉出生,所以称自己为“新”武汉人。年7月,他从湖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来到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武汉南瑞”)就职,从事特高压工程设备的现场监造工作。
科班出身的王兆晖深知,监造工作对工程建设至关重要,事无巨细、不容出错,需要面对体力、脑力双重考验。刚刚走出校园的王兆晖,被安排在这样一个重要岗位,他坦陈,机会难得,却也是不小的挑战。
年均多天的出差时间、24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是王兆晖从事监造工作三年时光的常态。“我坚信,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每当回忆起那三年时光,王兆晖总喜欢用“奋斗”二字概括。那三年,他用脚步丈量祖国电力事业建设的发展进程,完成一个又一个重大工程,也为自己的奋斗青春打下坚实基础。
年,在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中,王兆晖负责在沈阳驻厂,监造特高压千伏变压器。交流特高压指的是千伏及以上交流电的电压等级,有着损耗低、运输距离长、效率高的特点。特高压传送,需要一个大型变压器,电量被输送到特定区域后,要依靠这个“超级”变压器进行降压,才能顺利使用。“这个变压器特别大,跟一个二层小楼差不多,属于‘巨无霸’级别。”他记忆犹新。
沈阳的冬夜,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由于生产工艺需要,设备车间基本不开空调,即便穿着厚厚的外套,王兆晖还是被冻得手脚发木。临近设备交付,他和同事连熬三个通宵,进行设备见证试验。“在现场交付出厂之前,要做一些电气性能试验,例如冲击试验,模拟雷电的冲击,检验整体的电气性能和绝缘水平,以及保护装置的可靠性,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多年的付出和坚持换来丰硕的成果,王兆晖参与设备监造的工程项目“皖电东送淮南-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获得-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
年,王兆晖转岗至武汉南瑞营销中心,负责推介武汉南瑞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并且需要常年驻扎北京。“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挑战,也是公司对年轻人的信任和栽培。”从年到年近五年间,王兆晖开启“候鸟”般的生活,北京、武汉双城奔波成为常态。
守护一座城
年1月中旬,农历己亥年的最后一周,王兆晖从北京回到武汉,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1月23日,除夕前一天,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这座城蒙上一层阴影——紧急“封城”,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所有公共交通全部停运。往日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城市街头空空荡荡,一切都忽然停摆。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兆晖(右一)医院的援汉医疗队运送援助物资
由于全市交通停运,且医院全部进入紧急状态,通勤成为很多医护人员最大的难题。得知消息的王兆晖第一时间行动起来。通过多方联系、搜索信息,他很快聚集到一批志同道合者,在武昌区组建武汉最早的医护人员接送志愿群,医护人员每天“三班倒”,无论白班、小夜班、大夜班,王兆晖和队员们都随时准备出发。
“有时也会害怕,因为医院间,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感染,也怕万一感染传染家人,所以我一直自己住,”王兆晖说,“但一想到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没日没夜工作,我也就不怕了。我们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我们。”出生于*人家庭的他,从小被优良的家风、父辈的作风所感染,父亲对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疫情发生时,王兆晖是一名*龄只有三个月的新*员,父亲这句话,也成为他践行*员初心使命的动力。
随后,王兆晖所在的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当时的情况是出去就回不来了,但是我做的事情根本停不下来。”机缘巧合下,他来到武汉著名道观——长春观。当时,长春观已停止对外开放,观内的宗教人员已经组建起一支抗疫志愿突击队,并且开放西苑城隍殿作为抗疫物资转运站。
王兆晖带领他那3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来到长春观,把这里当成“大本营”,大家累了、困了就在仓库里打地铺。二月的武汉寒风萧瑟,有时寒潮来袭,风雪交加。忙碌的间隙,志愿者们吃着公益组织和社会机构援助他们的泡面、自热锅,体会着难得的温暖。
一次,在武汉青山区一个急救中心救护站,王兆晖看到令人揪心的一幕:一名医护人员在用酒精反复清洗护目镜和面罩,以便重复使用。“那本该是一次性防护用品,却因为物资短缺,不得不重复使用。”他了解到,医院医疗物资纷纷告急,要帮助抗疫一线人员,光接送是不够的。此前,他已捐赠了价值多元的物资,但他清楚,这是杯水车薪。
王兆晖把募捐医疗防护物资的想法与其他志愿者沟通,大家与平时接触的医护人员联系后,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反馈和感激。这让志愿者们信心倍增。于是,他们决定立即付诸行动,短短两天,便募集资金将近30万元。他们努力寻找渠道,募集更多的医院。王兆晖通过朋友,联系到省内一家医护用品生产厂家,募集资金购买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和口罩箱。他还联系海外的朋友,请对方帮助采购了约0元的标准医护用品寄到国内。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愈发严峻,武汉中心城区机动车非经许可一律禁行。王兆晖所在的志愿服务队因为前期工作出色赢得信任,拿到了4家医院为其开具的证明,成功争取到交通管理部门制发的“通行证”。随着大批援汉物资陆续到达,王兆晖经常和其他志愿者守在武汉西高速入口的加油站,物资一到就迅速分配,然后立刻赶医院。医院人手不足,他还经常深入隔离区,亲手将捐赠的物资送到医护人员手中。
短短几周,王兆晖的志愿者组织从自发的小团队,逐渐扩大为多人的民间公益组织——武汉抗疫公益志愿者联盟。解放*和各省组织的医疗支援团队陆续抵达武汉后,一些医护人员生活物资缺乏、住宿条件简陋,王兆晖和志愿者们就成立新的小组,专门为援汉人员提供后勤保障服务。老旧社区、困难户、养老院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物资保障也成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