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白癜风好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周翠云(右)与两地医护人员
内蒙古专家徐磊(右)同荆门一医医生查房
1月28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一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湖北省中部城市荆门市,这是当地首支“国家医疗救护队”。医院与外地援荆医疗队共同努力一个月后,荆门市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人数得到有效控制,治愈人数正在不断上升。
近期,还有多批援荆医疗队先后抵达荆门市,分别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15名医务工作者组成的医疗队、浙江大学医院35名医护专家、浙江省疾控中心2名公共卫生专家、医院组成的人医疗队,以及一支18人组成的浙江援鄂疾控小分队。
首支内蒙古援荆医疗队由名医护人员及2名领队组成,分别来自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赤峰4个城市的13家医院,医院呼吸、急诊、血液内科、重症感染等科室的主力医护人员组成。他们随即被分成5个小组,奔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和医院等医院。
抗疫最紧张的这一个月,一线医护人员是如何顶住压力,打好配合共同狙击疫情的?他们现在的心情和感受如何?近日,《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5名内蒙古援荆医护人员和荆门一医北院区感染科第3病区护士长周翠云。
1抗非典“老兵”再上一线
56岁的张卿是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博士、教授,她不仅是首支内蒙古援荆医疗队的队长,也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医护人员。抵达荆门后,她与19名队友被分配医院感染科。工作至今,对于奋战在一线的张卿而言,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查房观察患者病情以及有何诉求,尤其是危重患者,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和临床表现。”张卿说,有些患者非常紧张、焦虑,每天吃不下也睡不着,医护人员每天都在给他们加油鼓劲,希望患者有信心战胜病魔,争取早日康复。
初到荆门一医援救时,大部分患者对穿着厚重防护服看不清脸的张卿等一行人感到陌生,当听完她们来自内蒙古的自我介绍后,一些患者的眼神中流露出了兴奋和激动。
为了安抚好患者的情绪,张卿等人拿出从内蒙古带来的牛肉干、牛奶等特产分享给患者。张卿清楚地意识到,哪怕是心理上的一点安慰,只要能增强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那也会让他们感到欣慰。“我就跟他们说,我们内蒙的牛肉干,吃了以后百毒不侵。他们就特别高兴”。
某天查房时,张卿发现有位焦虑的孕妇可能出现了新冠肺炎的症状。张卿试着与这位孕妇交流时,发现她不肯透露姓名和电话,但这位孕妇自我感觉良好,希望能赶紧出院。张卿告诉记者,通过其他护士了解到,该孕妇是本院的护士,“我就通过她同事转达了我们对她的问候,带了酸奶等特产,算是一点小心意。其实医生和护士比患者更着急,我们更希望她能安心养好身体,早日康复,母子都能平安。”
自1月下旬援荆以来,张卿和她的队友已经在荆门工作了近一个月,“没有压力那是假的”。从张卿走进病房那一刻起,她就知道,与重症患者有关的一切几乎全是传染源。“患者的分泌物、使用过的设备等都有传染的风险”。
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设备和人员紧缺的困境,“尤其是专业人员”。比如,当患者需要上呼吸机时,需要专业的呼吸治疗师去调整,但可能战斗在一线的人员已经很长时间没休息了,需要休整。其他人员则需要接受岗前培训。张卿说:“最缺乏的是重症科和呼吸重症科的医生。”
17年前,张卿曾奋战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如今她的工作经历已长达30余年。这次得知援荆消息后,她主动请缨奔赴前线,“虽然心里害怕,但舍我其谁?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不太放心。”张卿不仅要照顾患者,还要管理每位队员,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
“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张卿说,每天下班后,晚上会把第二天的工作计划理一遍。在一切工作都完成之后,如果有时间就会跟家里报声平安。张卿告诉记者,她的母亲今年已经87岁了,二姐因脑梗右腿瘫痪在床十余年。“直到现在,姐姐和妈妈还不知道我在前线,我也不敢让她们担心”。
家庭是张卿坚实的后盾,“老公、儿子和儿媳妇一开始挺担心的,当我说明理由后,他们都特别理解和支持我。我告诉他们,我在这里挺好的。”
出征荆门前,内医院为张卿等人准备了各种物品,大到防护服,小到牙膏。“我们特别感动,要感谢内蒙古党委、政府、卫健委、内医院的各级领导,以及父老乡亲的关心和照顾,在荆门我们都感受到了家属般的待遇,我们也愿意和当地院方一起努力,争取让患者早日康复,完成抗击疫情的任务。”张卿说。
2像父亲一样去战斗
39岁的徐磊是一名副主任医师。17年前,徐磊的父亲曾奋战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如今,像父亲一样,徐磊站在了抗击新冠肺炎的前线。
一开始,内蒙古医疗队是负责收治危重症患者,徐磊被分在专家组团队,上午去病房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