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屡立奇功的周培公,最后也没得好下场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 http://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周培公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历史名人,特别是受到《康熙王朝》的熏陶,周培公的名气越来越大,《康熙王朝》里周培公的下场让许多人扼腕叹息,他为平定三藩之变做出了巨大贡献,又勤勤恳恳地为皇帝效力,结果却是一只兔子被煮熟的可怜虫。

许多人都认为康熙太过心狠手辣,周培公的下场也太惨了,周培公的真正故事,会不会也像《康熙王朝》一样?

周培公在《康熙王朝》中的形象

周培公生于年,生于湖北荆门,从小就失去父亲,与母同住,但不幸的是,在周培公十岁那年,他的妈妈在李自成叛乱中不幸遇难,从此周培公在外游历,直到幸运地被知府看中,做了一个小小的官员。

周培公能被县令看中,是因为他自幼博览群书,又有过人的才华,又有过人的才华,这也是他被重用的原因,当了个小官,周培公就一直在展露自己的才华,被贵人们扶植,最后被推上了参议道台。

但周培公在当时并没有什么成就,要说周培公最大的功绩,就是三藩之变,三藩之变初期,康熙心急如焚,对吴三桂等人束手无策,吴三桂却被康熙以战略封锁,与耿精忠等人相见,而在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叫王辅成的人。

王辅臣的武力和武力都是出类拔萃的,曾经把清朝的*队吓破了胆子,许多人一听到王辅臣在平凉,就吓破了胆,不敢上前,王辅臣在当时可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敌人,他一定要除掉,否则王辅臣和耿精忠、吴三桂等人会集在一起,康熙就会陷入更大的劣势。

正当康熙束手无策的时候,周培公通过图海的推荐,找到了康熙,建议康熙如何处置王辅臣,周培公觉得王辅臣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如果能从策略上让他左右为难,再加上*治上的优厚条件,那么他就会屈服。

康熙听到周培公的话,也觉得有几分道理,便派周培公跟着图海前往平凉,劝说王辅臣归顺,到了平凉,周培公等人先是用火炮轰击王辅臣,逼得王辅臣不得不龟缩在平凉,而现在王辅臣正处于一个四面受敌、腹地无粮的窘迫境地,周培公乘胜追击,以身犯险,亲赴平凉与王辅臣交涉。

周培公将目前的局势向王辅臣解释了一遍,然后对王辅臣说,康熙明白王辅臣的意思,如果他认输,就会从轻发落,任由周培公说教,最后王辅臣同意了,这也是周培公的功劳。

王辅臣的归降,给三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的归降,吴三桂与耿精忠会盟的愿望完全落空,王辅臣又杀了耿精忠和吴三桂,这才平息了叛乱,逼得吴三桂和耿精忠等人节节败退,这是迟早的事情。

三国之变之后,图海他们向康熙提出了对周培公的奖赏,康熙毫不迟疑,将周培公提升为山东登莱道,册封他的生母为“忠烈恭”,册封为皇后,册封他的父王为国师,册封为中侍郎中,也算不上亏待了周培公。

只是周培公在山东上任没多久,就和盛京的统领发生了冲突,退休了,直到噶尔丹造反,周培公被康熙任命为盛京提督,掌管边疆,周培公在盛京效力11年,还特意画了一幅《大清地图》献给康熙,让康熙了解噶尔丹的雄心壮志。

周培公在朝廷里也有过不少的贡献,但是在朝中被群臣弹劾,被康熙陛下看不起,最后被贬为奴隶,最后被杀,这种结果实在让人难以承受。

周培公在正史上的最后

《康熙王朝》的前篇,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妥,与周培公的故事更接近,但是周培公退休后的故事,却让人觉得荒谬,因为周培公退休了,康熙陛下并没有插手。

直到噶尔丹造反,周培公亲自上书,康熙陛下才将他封为盛京提督,让他统领盛京,你可别小瞧了盛京,盛京虽地处偏僻,但毕竟是清王朝的诞生地,康熙既然将周培公封为盛京提督,可见康熙对他的信任,而且,周培公还在盛京做了十一年的都尉,可见康熙对他的看重。

周培公身为盛京提督,一门心思都放在国事上,从来没有向康熙画过一幅大清图,这显然是《康熙王朝》中刻意安排的一种剧情,以显示周培公的功绩,这一点在正史上是没有的,再加上周培公所处的时代,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至于周培公被群臣和康熙的猜忌,最后被贬职,最后惨死,这一切都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周培公在盛京提督的职位上干了一辈子,没有任何工作,没有任何*治斗争,也没有任何让康熙起疑心的地方。

周培公算是死了,康熙也没有半点质疑和不满,周培公死了,康熙甚至还给他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这件事情并没有错。《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的悲剧,姚启圣,李光地,都死得很惨,但是,在历史上,他们三个都死了。

康熙可以说是清代最优秀的帝王,而且他对自己的官员也非常的宽容,几乎不会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也正因为康熙太过宽宏大量,所以康熙晚期的时候,出现了不少官员的贪赃枉法,康熙的人品和他完全不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